欢迎访问四平吉奥脑病医院网站!
  •  您好! 退出 
  • 首 页
  • 联系我们
  • 0434-3269781 0434-3251999
    18704340916
    当前位置: 首页>>指南共识
    全国健康咨询热线
    0434-3269781 0434-3251999
    指南共识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2023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治疗

    2023年6月1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1];该指南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疾病、疾病不同阶段、疾病不同分层的患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阐述,从卒中组织化管理、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脑出血临床管理、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管理、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管理、卒中康复管理七大方面,对脑血管病的预防、急救、诊断、治疗及康复的全链条临床诊治制定标准。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1).jpg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俗称急性脑梗死或急性脑梗塞或脑中风,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并由此产生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脑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死、致残的重大疾病之一,是我国第三位死亡原因[2]。我国的卒中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新发卒中394万例,卒中患者达到2876万例,卒中死亡人数为219万例[3]。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类型,在卒中患者比例超过80%(三级公立医院为82.6%;二级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为88.0%)[4]。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5](CISS)分型为以下几种:第一,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第二,心源性;第三,穿支动脉病变;第四,其他病因性;第五,不明原因。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1).jpg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包括主动脉弓以及颅内外大动脉,行影像学检查有相应的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比如狭窄大于50%。

    2、心源性。多为累及双侧前后循环和前后循环共存的梗死灶,没有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既往有心源性卒中的证据,比如心房颤动。

    3、穿支动脉型梗死。多为小梗死,临床影像学主要为发生在穿支动脉区的孤立性脑梗死,载体动脉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任何程度狭窄的证据。也没有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大于50%的证据。排除其他病因。

    4、其他病因性。比如有特殊病变的证据,比如血管相关性,感染性,血液系统,血管炎等等其他的原因。

    5、不明原因。发现有两种以上病因,但难以确定哪一种与该次卒中有关,或没有确定的病因,目前尚未发现的,或者因相关检查欠缺难以确定病因。


    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6).png

    该指南AIS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流程指出:对发病时间<24小时的高危TIA和轻型卒中的患者,可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进行治疗。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的患者,可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案:未检测CYP2C19基因型及非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选择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氯吡格雷首日负荷量300mg),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75mg/d),总疗程为90d;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选择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替格瑞洛首日负荷剂量180mg,此后90mg,每日2次),随后替格瑞洛(90mg,每日2次),总疗程90d。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推荐意见


    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7).png

    自2019年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发布以来,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再灌注治疗及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多项进展。新指南就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进行了以下更新。

    单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新增:西洛他唑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用于高出血风险的AIS患者(IIb类推荐、B级证据)。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新增:对发病在24h内、非心源性轻型AIS(NIHSS评分≤3分)或高风险(ABCD评分≥4分)患者,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推荐进行CYP2C19基因快速检测,明确是否为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以决定下一步的治疗决策(I类推荐、B级证据)。